今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周密部署下,全區上下聚焦聚力推進“五大任務”,落細落實“六個工程”,扎實推進“三大行動”。前三季度,臨河區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初步統計,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64.8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同比增長7.0%,增速分別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3.3和1.2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3.3億元,同比增長5.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0.9億元,同比增長11.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0.6億元,同比增長5.1%。
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運行特點
(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5.1%,全市排名第1。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0%,較上半年回落8.2個百分點,拉動工業增速 10.8個百分點;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較上半年回落12.1個百分點,拉動工業增速1.3個百分點;電力熱力燃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較上半年回落6.7個百分點,拉動工業增速2.9個百分點。運行特點,一是傳統行業發展緩慢。農副食品加工業同比下降3.9%,其中:飼料加工業同比下降16.6%;屠宰及肉類加工同比下降1.7%;紡織業同比下降35.2%。二是能源基礎產業穩固提高。其中石油開采同比增長80.0%;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2.9%。三是新型產業增長放緩。制藥行業同比增長4.2%,新材料和裝備制造業同比下降9.3%。
(二)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1%,增速全市排名第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同比增長156.1%,占比8.9%,拉動全部投資增速5.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同比下降5.7%,占比47.6%,下拉全部投資2.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同比下降7.3%,占比43.5%,下拉全部投資增速3.4個百分點。分投資主體看,國有控股投資同比增長16.2%,拉動全部投資增速8.4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同比下降29.2%,下拉固投增速13個百分點。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2.0億元,同比增長2.1 %。總量和增速分別在全市排名第1和第6。運行特點,一是限額以上石油及其制品類扭負為正。該類銷售在連續6個月負增長的情況下,本月同比增長0.7%,拉動限上消費品零售總額0.26個百分點;二是新能源汽車類商品增勢強勁。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67.2%,拉動限上消費品零售總額6.25個百分點;三是中西藥類商品持續增長,同比增長20.3%,拉動限上消費品零售總額1.77個百分點。
(四)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3億元,同比增長9.5%。總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1。其中,稅收收入12.2億元,同比增長1.2%;非稅收入3.1億元,同比增長63.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5.0億元,同比增長23.3%,其中民生八項支出22.7億元,同比增長13.8%,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64.9%。
(五)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36元,同比增長5.7%。總量和增速分別排名第1和第2。運行特點,一是經營性凈收入穩定增長。隨著旅游休閑市場活力提升,帶動城鎮居民經營凈收入穩定增長。二是財產性收入略有下降。一方面由于房地產市場低迷,房屋租金同比降低。另一方面居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理財的觀念和能力,投資性收入少,制約了增長速度,導致居民來自財產方面的凈收入增長緩慢。
(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43元,同比增長6.5%。總量和增速分別排名第2和第4。運行特點,一是工資性收入略有增長。受今年反常氣候影響,農民急于搶干農活,農村打臨工日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拉動農村居民收入工資性收入略微增長。二是經營性凈收入同比減少。主要農畜產品(牛、羊、葵花、玉米、番茄等)價格下跌、農業經營成本高位運行導致農業經營凈收入下降。三是轉移性收入有所提高。隨著農村土地流轉速度加快,農業補貼范圍擴大等影響,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同比增加。
二、存在的問題
(一)第一產業,農牧業持續發展不穩定因素增多
一是受價格波動影響較大。9月份,小麥價格下降17.9%,玉米價格下降25.9%,番茄價格下降33.3%。牛、羊、奶、蛋等畜產品價格持續走低,同比分別下跌24.5%、10.3%、20.9%和10.1%。受此影響,前三季度農業產值增速僅5.9%,低于去年同期2.6個百分點。二是受氣候制約嚴重。農作物風、雨、雹受災面積6.87萬畝,葵花霉變面積7.48萬畝,影響農業生產收入。
(二)第二產業,工業穩增長基礎不牢
工業方面:一是工業企業運行艱難。我區工業產業鏈短、價值鏈低的問題突出,工業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前端,容易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二是重點行業增長放緩。前三季度,制藥企業產值同比增長1.6%,較上半年下降13.6個百分點,拉動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2個百分點,較上半年下降4.7個百分點。三是制造業運行低迷。全區101戶規上工業企業中,制造業企業達90戶,占比達89.1%,但制造業增加值僅占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33.0%。
建筑業方面:主要體現在高資質企業少,市場競爭力較弱,不利于承攬承建大型高標準建設項目。目前,全區在庫資質內建筑業企業58家,其中一級資質企業僅3家,區內建筑市場大部分份額被省外高資質企業搶占。
(三)第三產業,服務業支撐力度有所削減
一是行業結構不均衡,發展水平差異明顯。1-8月份,有4個行業大類營業收入過億,分別為道路運輸業,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商務服務業,占臨河區規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重為91.7%。其余7個大類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36億元,僅占全部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的8.3%。二是企業整體規模小,競爭力不強。1-8月份,臨河區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過億的企業僅有5戶,且基本集中在交通運輸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和郵政行業。大部分企業經營規模小,核心競爭力不強,大型服務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和范圍都受到限制,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三是消費信心依然不足。受房地產市場低迷、收入預期不穩、生活成本較大等因素制約,各類商品消費增速不同程度下降,例如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同比下降37.5%,家用電器類和音像器材類商品同比下降30.1%,家具類商品同比下降15.3%,書報雜志類商品同比下降9.8%,消費潛力有待挖掘。四是大宗商品消費下降。1-9月,汽車類商品同比下降2.9%,拉低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速0.94個百分點。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第一產業,全力推動農牧業擴產增量
一是積極組織引導企業做好農畜產品加工銷售,穩定拓展農畜產品銷售市場。同時抓好秋冬季設施農業生產,認真落實各項補貼政策,加大畜牧業補貼,穩定畜牧業生產,全力推動實現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二是深入推進特色優質產業集群建設,優化生產結構和布局。重點圍繞肉羊、肉牛、奶制品加工、甜瓜等特色農畜產品,依托國家農高區科創平臺,加快延鏈補鏈強鏈并做好品牌推廣和暢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打通“流轉-種植-加工-服務-營銷”全鏈條,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
(二)第二產業,全力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一是全力穩定美洋洋、澳菲利等肉食品加工企業和聯邦制藥、西部銅材、華北油田等重點龍頭企業生產運行,發揮龍頭企業“頭雁作用”,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快形成現代產業集群。二是緊盯重點停減產企業、負增長行業,多維度強化企業、行業發展調研分析,了解企業真實需求,在稅收、金融和用工等方面針對性地制定助企紓困幫扶政策,科學精準落實幫扶措施,幫助企業疏通破解堵點。三是緊盯已建成投產企業和年內計劃投產項目,“一對一”精準服務,確保及時達規納統,形成新的增長極。
建筑業方面:一是為企業申辦資質提供服務,幫助企業提升資質,增強市場競爭力;二是促進行業梯次發展,重點扶持一批技術特色強、機械裝備良、市場前景好的企業,推進我區建筑業提檔升級;三是推動指導中小企業走精細化、專業化、協作化發展之路,為建筑業發展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切實增強差異化競爭能力。
(三)第三產業,全力推動服務業擴容提速
一是緊緊圍繞規上服務業涉及的11個行業大類,特別是占比較大且增速回落的重點行業,做好調度監測和分析研判,推動向好發展。二是培育新增量,持續推進入規納統工作,優化產業結構。積極聯合商務、市監等主管部門,發掘具有成長性的企業并做好入庫納統工作,實現行業結構擴量升級,增強服務業發展后勁。三是落實落細恢復和擴大消費政策。搶抓新一輪消費品以舊換新機遇,激發汽車、家電、家具等商品的消費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