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臨河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貫徹落實“健康臨河”總體部署要求,主動作為,以“織密公共急救防護網、守護群眾生命健康線”為目標,把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與應急救護培訓納入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和民生保障體系建設重要內容,系統推進公共場所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全方位、多維度強化市民自救互救技能培訓,將民生保障工作落到實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通過構建“政府主導+自主采購+公益捐贈+部門聯動”多元驅動模式,臨河區AED設備配置總量從2022年的8臺增加到2025年的136臺,實現了公共急救設備數量的17倍增長,覆蓋商超、公園、學校、機關、交通樞紐等重點公共場所,平均每10萬人配置量達25臺,構筑起一道堅實的公共安全屏障。
據悉,臨河區所有AED設置點都使用統一、醒目的標識,安裝在人流較密集的位置,AED設備不上鎖、不掃碼,并標明具備相關使用技能的工作人員聯系方式。同時,推行AED管理員制度,確保每臺設備都有可調度的救護員,各配置點負責人對已安裝AED的點位不定期開展巡檢,保障設備運行狀態良好,并建立AED日常管理維護規章制度,明確設備管理、培訓責任和制度保障,讓“人+機+制度”構成一個可靠的急救生態閉環。
設備配置只是第一步,讓群眾在關鍵時刻“敢用、會用、能用AED”才是關鍵。臨河區紅十字會采取“理論講解+現場實操+情景演練”的形式,多次深入社區、校園、消防、公安等部門系統講解常見急癥處置、氣道異物梗阻處置、創傷止血包扎、心肺復蘇術(CPR)、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操作等知識技能。“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通過案例分析、流程演示和互動問答,向我們系統講解了心肺復蘇與 AED配合使用等內容,進一步提高了我們急救、自救、互救知識技能,增強了危險防范意識和面對意外事故發生時的應急能力。很實用!”取得紅十字救護員證的市民彭茹說。從機關職工到學校教師,從公交司機到社區志愿者,越來越多普通市民通過培訓掌握了應急救護技能,而這項技能已然成為臨河市民的“第二技能”。
截至目前,臨河區開展持證救護員培訓78期,培訓5681人;開展普及性培訓186期,普及培訓23776人次。臨河區已建成智能化應急救護培訓、學習陣地3個,金川街道、匯豐街道等人流最密集的區域已建起“安心街區”。到今年底,臨河區還將新增AED設備39臺,重點向農村地區及人員密集場所延伸,持續推進“黃金四分鐘”公益推廣計劃。
接下來,臨河區將持續完善AED遠程監控平臺,加強設備運維與保障,同時通過“線上科普+線下實訓”相結合的方式,力爭實現城區30萬人口應急救護技能培訓全覆蓋,全力推動“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