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信建設作為誠信建設工程四項內容之一,是維護司法權威的前提,起到“兜底線”的重要作用。近年來,臨河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將政府誠信作為信用體系“第一誠信”、將商務誠信作為商業活動“第一基石”、把社會誠信作為臨河發展“第一本色”、把司法公信作為公平正義“最后防線”,全力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推動信息公開營造公開透明環境。常態化開展主題類型“開放日”、領導干部“接待日”活動,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開展系列“開放日活動”6次:“拒絕校園欺凌 守護少年的你”主題宣講會;“保護婦女兒童權益專題開放日”活動;解放街派出所向特定對象提供參觀法治教育;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物業公司管理人員共同走進法庭觀摩物業服務糾紛案件現場庭審;邀請人民監督員參加檢察開放日活動1次;開展“沉浸式”交通肇事案件庭審旁聽)。公開選聘人民陪審員60名,發揮陪審員熟悉風土人情、貼近群眾等優勢,用聽得懂的語言,從情理、事理的角度闡釋,使案件處理結果更容易讓群眾接受,進一步促進司法公正。利用“移動微法院”應用平臺,提供網上立案、預約立案、跨區域立案、集約化電子送達等服務,電子送達案件達86%,送達周期縮短為1.38天。建立代表委員聯絡溝通渠道,加強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日常溝通聯系,為代表委員深入了解、廣泛參與和有效工作提供平臺、做好服務。
共商護航路徑營造法治營商環境。開展“知產護企”行動,圍繞知識產權審判難點、訴源治理、府院聯動、品牌保護等方面,開展調研座談,持續加大對惡意侵權的懲治力度,嚴厲懲治商標攀附、仿冒搭車等行為,不斷提升品牌司法保護力度。深入聯系點開展“知產護企”走訪調研,幫助企業解決在知識產權運用、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司法困境及需求,向企業普及品牌保護、商業秘密保護、企業名稱權保護等相關法律知識。成立“法院+企業”“法官+工商聯”“檢察護企”工作站(室),與企業共同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提供法律需求,幫助企業降低經營風險,助力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強化知識產權領域違法犯罪打擊力度,為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以“知識產權轉換運用促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開展知識產權周法治宣傳活動,推動全社會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有效提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效能,以法治之力服務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
整合資源搭建平臺拓寬多元解紛渠道。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建立訴源治理新模式。一是全方位整合資源,建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平臺”。有效整合司法資源、調解資源和信息資源,以6個進駐單位和12個對接單位為載體,融入綜治網、公安網、法院網、民政網等各種專業網絡,形成“職能部門+專業網絡”統一指揮調度平臺。整合8個方面資源和功能(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信訪訴求、訴調對接、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政仲裁、司法調解),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銜接的“一對多”矛盾糾紛化解模式,通過“一站式”工作流程,實現一體化、實體化化解矛盾糾紛。根據矛盾糾紛不同類型,設立民商事調解、信訪調解、金融調解等13個專業調解工作室,涉及27個行業領域,涵蓋矛盾排查、人民調解、行政仲裁等17個職能。二是全鏈條配置人員,打造矛盾糾紛依法化解“新力量”。組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隊伍,與巴彥淖爾仲裁委員會達成協作,由仲裁委派員入駐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指揮中心,最大限度提升糾紛解決效率。派駐法官6人、法官助理和司法輔助人員15人,對所有調解案件直接進行指導和把關,提升調解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法治化程度。向社會公開選聘33人,特別是將信訪部門退休領導干部以及已教育轉化的原老訪戶等聘請為調解員,發揮他們熟悉上訪人心理、善于溝通和掌握政策法律的優勢特長,起到了良好的調解效果。三是全流程精準施策,推行矛盾糾紛分級診療“新模式”。優化前端矛盾分流處置,將受理的矛盾糾紛由一個窗口導入、各調解室分處,讓群眾只進一個門、最多跑一次,保障各類矛盾糾紛及時調處、就地化解。暢通線上辦理渠道,利用訴訟、調解服務遠程柜臺,提供在線申請糾紛調解、立案及案件文書領取等個性化服務,方便群眾“跨地區、隨時隨地”解決糾紛,進一步提高了化解效率。實行信訪矛盾末端分類化解,根據信訪矛盾的訴求、類型、難易程度,劃分為A、B、C、D四種類型,對所有信訪案件進行甄別并出具報告,對訴求合理的,信訪調解員進行及時調解,進行司法確認;對訴求不合理的,信訪調解員反復做思想疏導工作,將信訪當事人緊緊吸附在當地;對確屬生活困難的人,及時幫扶救助,確保“矛盾不上交、化解在當地”。四是構建多元解紛新活力。將解紛觸角向基層縱向延伸,向企業、工會、農牧、住建等領域橫向拓展,不斷織密多元解紛“一張網”,釋放解紛活力。構建“人大+法院”“政協+法院”解紛新模式,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系群眾的天然優勢,成立“兩代表一委員”調解工作室,邀請代表委員參與民生、涉企、行業糾紛等案件的調解工作。
調輔聯動促進執行嚴厲打擊拒執違法犯罪。優化機構設置,依托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指揮中心,成立執行調解組,督促已生效判決、履行期屆滿、涉執涉訪等案件當事人履行義務,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截至目前,成功化解并履行完畢1536件,達到“案結事了”“事心雙解”良好效果。引入7家拍賣輔助機構,協助完成現狀調查、網絡拍賣、委托評估、發布公告等事務,組織拍賣749件,成交1.9億元,進一步提高涉執財產處置效率。開展“護春耕”“小標的案件”等執行專項行動,執結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案件被執行人拒不交付土地、非法占有土地等案件9件,交付土地78.9畝;執結5萬元以下“小標的案件”210件,拘留7人,執行到位金額581萬余元。緊盯群眾關注的突出問題,嚴厲打擊涉及環境、食品、藥品、知識產權等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破案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人。加大對失信被執行人的懲戒力度,綜合運用納入失信名單、罰款、拘留、限制消費等懲戒措施,拘留、拘傳267人次,強制搬遷176件,納入失信名單507人,限制高消費7756人,依法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
下一步臨河區將持續推進司法公信建設,統籌各方力量,不斷優化法治營商“軟環境”,夯實司法公信“硬道理”,以政法擔當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初審:焦婷 復審:高瑞 終審:王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