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要求,積極開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在全面提升宣講員隊伍專業素養上下功夫,將臨河區作為社會面宣傳宣講工作試點,創新“群眾講給群眾聽”宣講方式,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到各層級、各行業、各領域,切實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人民群眾的思想中、落實在日常工作的行動中。
強化“培訓+實踐” 精準施教有實效
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員培訓班上,邀請中央民族干部學院首席專家、研究員劉寶明作《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華民族故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專題講座,既有政治高度也有理論高度的現場授課,讓來自各單位講解員、居民代表、網格員以及網絡達人等140余名社會面宣講員“充電賦能”,通過一個個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河套文化故事、紅色歷史故事等內容,共筑家國情,凝聚愛國心,讓學員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與思考。
培訓班大膽突破傳統教學框架,創新性地采用專項培訓、集體備課、分組宣講、集中試講相結合的方法,以“實戰”為主讓宣講員們依次登上講臺,在學習交流中深度挖掘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動人故事,大家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結合自身專長,應用已有成果和資源,全面提升宣講能力。宣講過程中,臨河區根據師資人員的專長、按照受眾對象或領域進行分類優化,合理安排分組對宣講進行跟蹤指導,認真做好宣講質效評價。市區兩級領導親臨現場,悉心聆聽部分學員試講,憑借自身豐富的工作經驗以及對宣傳宣講工作的深刻洞察,對學員的宣講內容進行了鞭辟入里的指導,鼓勵大家自覺肩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責任,做積極宣傳者、有力推動者和堅定捍衛者。
堅持“傳統+創新” 分域宣講有突破
“李老師的順口溜既押韻又長知識,讓我們對民族團結理解更加深刻,這樣的宣講我們聽得進、記得住!”家住金川街道水苑社區的居民高先生說,他經常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在聽到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宣講后,發自內心感慨。李發寶老師不僅是“紅石榴”流動宣講團中的“金牌講解員”,也是河套順口溜代表性傳承人,他把理論知識變成家常話,巧妙融合快板節奏與方言韻律,用老百姓聽得懂、聽得進的講述方式,不僅讓居民進一步了解了河套順口溜這個來于民間、流于民間的原生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加深了各族群眾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
臨河區在巴彥淖爾市成立了首批“紅石榴”流動宣講團,連日來,在機關、在企業、在鎮村社區等六個領域,針對不同層級、不同行業的教育主體,采取專題講座、現場授課等傳統宣講與河套順口溜、文藝演出、視頻演繹等創新宣講相結合的方式,常態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宣講100余場,受眾群眾4000余人,抽象的理論變得可觸可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有形有效。
注重“轉化+深化” 品牌建設有提升
來到社區的文化廣場、小區的陰涼地、公園的涼亭,一群又一群的居民圍坐在一起,聽著宣講員用“百姓話”為群眾說政策、談變化;走進老年大學,在形式多樣的詩朗誦、書畫沙龍、紅歌聯唱等活動中,感受到濃濃的正能量和中國風;飯后散步路過家門口的彩繪墻,“三千孤兒入內蒙”“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故事,悄悄地把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心中......這些隨處可見的場景,是臨河區開展“臨鄰和合”互嵌式社區品牌創建工作的縮影,近年來,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通過做好做實群眾身邊“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眼入耳、入心入行。
為有效促進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臨河區依托“臨鄰和合”互嵌式社區品牌,持續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文化、北疆文化、河套文化等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結合“樓宇講堂”“庭院講堂”等陣地,全方位開展“臨鄰和+”十項活動,為各族群眾努力創造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于社會實踐、融入百姓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