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我委正式印發了《臨河區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該方案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便于各單位和社會公眾更好地理解《實施方案》的主要內容,現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與重大意義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高效率、多元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同時,面對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新挑戰,現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資源布局、服務模式、管理體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
《實施方案》的出臺,正是為了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其核心意義在于:
(一)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實施方案》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實施方案》通過體系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提升醫療衛生服務的系統化、集約化、精細化水平。
(三)是破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關鍵路徑: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分級診療,讓群眾享有更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醫療服務。
二、核心目標與基本原則
《實施方案》的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建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連續協同、運行高效、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為實現這一目標,《實施方案》確立了四項基本原則:
(一)堅持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的主體責任,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辦醫,激發市場活力。
(二)堅持需求導向,提質增效:以解決人民群眾主要健康問題為中心,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和效率提高。
(三)堅持系統整合,協同聯動:打破機構壁壘和資源分割,促進“醫防融合、上下聯動、中西醫并重”。
(四)堅持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持續深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以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賦能服務體系。
三、主要內容與重點任務
《實施方案》圍繞“完善體系”這一核心,部署了若干重點任務,可概括為“構建一個格局、強化兩大支撐、優化三項機制”:
(一)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服務新格局
這是《實施方案》的“骨架”。重點是推動醫療衛生資源從“金字塔形”向“網格化”轉變。
1.做強龍頭:明確三級公立醫院在疑難危重癥診療、醫學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核心功能,避免“大小病通吃”。
2.夯實基層:通過“千縣工程”、社區醫院建設、鄉村一體化管理等,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能力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使其成為群眾健康的“守門人”。
3.促進協同:大力推進臨河區醫療共同體(醫共體)建設,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有序就醫秩序。特別強調慢性病防治、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服務的連續性。
(二)強化人才與科技兩大關鍵支撐
這是《實施方案》的“血液”和“引擎”。
1.在人才方面:一方面,加強全科、兒科、精神科等緊缺人才培養;另一方面,改革人事薪酬制度,建立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扎根基層、服務一線。
2.在科技方面: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推廣遠程會診、智慧醫院、電子健康檔案等應用,讓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同時,加強臨床醫學研究和成果轉化。
(三)優化管理與運行三項核心機制
這是《實施方案》的“潤滑劑”和“保障網”。
1.深化“三醫”聯動機制:完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如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DIP),引導醫療機構主動控制成本、提升質量。健全藥品和醫用耗材的集中采購和使用制度。
2.健全醫防協同機制:推動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深度協作,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將公共衛生服務融入臨床診療過程,做到“平時防、病時治”。
3.完善綜合監管與評價機制:建立涵蓋服務質量、患者滿意度、運行效率等的綜合績效評價體系,評價結果與財政投入、醫保支付、院長薪酬等掛鉤,形成正確導向。
四、亮點與創新
《實施方案》的突出亮點在于:
1.強調“整合”與“協同”:不再是各個機構的單打獨斗,而是強調整體系統的效能最大化。
2.突出“以健康為中心”:服務鏈條從“治已病”向“治未病”和“康護老”兩端延伸,體現了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
3.注重“數字賦能”:將信息化、智能化作為提升服務體系能力的關鍵杠桿。
五、保障措施與工作要求
為確?!秾嵤┓桨浮仿涞匾娦?,文件明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投入、完善法律法規、營造良好氛圍等保障措施。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制定具體落實細則,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人,加強督導考核,確保各項任務如期完成。
結語:
《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方案》是一份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它的全面實施,必將有力推動我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整體提升,更好地護佑人民健康,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健康基礎。
初審:劉好運 復審:劉志剛 終審:閆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