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區位于黃河“幾”字灣頂部,河套平原腹地,是巴彥淖爾市政府所在地。全區總面積2333平方公里,轄9個鄉鎮、2個農場、11個辦事處,總人口58.54萬人。臨河區先后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國家園林城市”等國家級榮譽;獲得“自治區文明城市”“自治區級田園綜合體試點”“自治區園林城市”等自治區級榮譽;成功舉辦了第十四屆中國羊業發展大會和首屆、第二屆中國肉羊產業發展大會、第二十六屆全國絨毛會議。臨河區地處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區—河套灌區中心,素有“塞北江南”和“塞外明珠”之美譽。位居中國西部百強區第86位,排名相比2022年晉升12位。
歷史厚重悠久。漢武帝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7年,漢王朝設立朔方郡,下頜十縣,臨河縣就是其中之一。“臨河”作為一個具有固定內涵的詞組,最早出現在《漢書?地理志》。在明末清初以前,臨河地區人跡稀少,到處是“天蒼蒼,野茫茫”的荒原景象。后來內地連年災荒,迫使山西、陜西、山東等地居民不斷流落到臨河,在這里開墾土地從事農耕,使臨河地區逐漸變成農業區。民國14年(1925年)設縣時,考慮到本地歷史,采用了西漢時的縣名。1949年9月19日,臨河和平解放,1950年隸屬陜壩專員公署,1954年隸屬河套行政區,1958年隸屬巴彥淖爾盟。1984年11月22日,臨河縣改為縣級市;2004年8月26日巴彥淖爾盟撤盟改市,臨河市更名為臨河區。
發展基礎堅實。黃河平均過境流量為367.2億立方米,年日照時數為3254小時,年平均氣溫6.8℃,無霜期140天左右,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適宜多種農作物和動植物生長。位于京津為龍頭的呼—包—銀—蘭經濟帶中段,處于自然礦產資源富集地區包圍之中,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包蘭鐵路、臨策鐵路、110國道、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國家“五橫五縱”交通網規劃的重要交匯點,是溝通大西北、貫通大西南、連接蒙古國的重要交通節點城市。城市建成區55平方公里,東工業園區近期建設用地規模為33.2平方公里,遠期建設用地規模為47平方公里,“七通一平”配套面積25平方公里;保稅物流園區總控制面積34平方公里,完成配套13平方公里,園區內工業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道路廣場用地等規劃合理,儲備充足,設施完善,具備了承載重大項目的能力。占地103畝的保稅物流中心(B)型于2019年12月19日正式封關運營。
產業特色鮮明。臨河區引黃灌溉面積217萬畝,一直以來就是重要的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各類農作物總播面積205.07萬畝,建成設施農業6.5萬畝。全區羊飼養量達到601萬只,出欄395萬只,累計發展肉羊規模養殖場(戶)4548個,建成年出欄5萬只以上的規模養殖場17個。臨河區被評為“中國(巴美)肉羊之鄉”,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5戶,初步形成了農畜產品加工、生物制藥、新型化工、冶金和裝備制造、能源電力、新型建材等為主導的六大工業產業集群。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個、自治區著名商標25個。服務業穩步提檔升級,各類專業市場齊備,金融、電商、現代物流、休閑旅游等新興業態發展勢頭強勁。八一聯豐村、狼山富強五組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浩彤現代農業觀光園被評為自治區休閑農業示范點,干召廟鎮民主村榮獲全國最美鄉村、最美鄉村示范村、美麗鄉村百佳范例和全國文明村鎮三個國家級榮譽稱號。黃河河套文化旅游區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打造的5A級景區之一。
2024年,臨河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25.5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實現16.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1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22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